文章首发公号: 分派电影🎬 ,每日推荐告别(gào bié)剧荒!
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韩国的电影🎬圈(diàn yǐng quān)很 “热闹”。
先是《波哥大》票房惨扑,主演 宋仲基(sòng zhòng jī) 在影片宣传活动现场哽咽落泪:“真的(zhēn de)很难过。”
转头,就被韩网嘲讽“卖惨(mài cǎn)”。

(宋仲基)
另一边, 宋慧乔 新片《黑修女们》试映(shì yìng)期间被曝出“厌女”和“歧视女性”,遭到(zāo dào)抵制,闹得沸沸扬扬。
影片上映后,累计(lěi jì)观影人次仅166万, 远低于预期。
真没想到(zhēn méi xiǎng dào),都2025年了,还能看到曾经的(de)“双宋CP”“联手”贡献话题热度。

(《黑修女们(men)》剧照)
还有更“抓马”的。
曾执导过(guò)《局内人》《南山的部长们》等高分影片(yǐng piàn)的 禹民镐 回归,新片在去年12月上映(shàng yìng)。
卡司阵容相当强。
“国民男神” 玄彬 领衔(lǐng xián),还有朴正民、赵祐镇、全余赟、李栋旭 、刘在明、朴勋等(děng)影星。
就连青龙奖影帝郑雨盛都(dōu)来客串了一把。

结果呢,影片上映(shàng yìng)不到两个月,以490万观影人次 亏本(kuī běn)收官, 匆匆上线流媒体。
不禁想问,韩国(hán guó)电影🎬这是怎么了?
票房持续性的萎靡(wěi mǐ),究竟是市场的原因,还是影片质量(zhì liàng)出了问题?
难不成那一句 “韩国电影🎬(diàn yǐng)快要消失了” 已经从“狼🐺来了”的危言耸听(wēi yán sǒng tīng)变成了现实?
今天,就借这部新片(xīn piàn),简单说一说。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片名(piàn míng)本身就让小派产生了许多 情感(qíng gǎn)与共鸣——
《哈尔滨》
Harbin

《哈尔滨》 先期票房一路高歌(gāo gē),首日以38.15万观影人次夺得单日票房(piào fáng)冠军,同时超过《首尔之春》《破墓》等影片(yǐng piàn)的首日票房成绩。
次日累计观影人次(rén cì)突破100万,是韩国历年冬季上映的(de)电影🎬中最快获得该成绩的作品(zuò pǐn)。
韩国媒体和观众 寄予厚望, 认为该片会(huì)成为下一部“千万电影🎬”。
然后,就没有(méi yǒu)然后了。
如刚才所说,票房最终惨淡(cǎn dàn)落幕。

(《哈尔滨》剧照)
名导新作、卡司强大, 更(gèng)重要的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也(yě)是韩国影视中经常出现且被观众(guān zhòng)津津乐道的 “抗日”题材。
主角还是一名对抗(duì kàng)外侮、争取独立的 英雄。
各种buff叠加,怎么(zěn me)就适得其反了呢?
01
民族英雄
1909年10月26日(rì),大韩义军总参谋 安重根 在哈尔滨火车站刺杀(cì shā)了日本前首相、时任朝鲜统监的伊藤博文(yī téng bó wén)。

(改造前的哈尔滨火车站月台上保留
“安重根(ān zhòng gēn)击毙伊藤博文事件发生地”
三角形框内为安重根(ān zhòng gēn)射击点,
圆形框内为伊藤博文中枪点)
伊藤博文(yī téng bó wén) ——中日甲午战争的始作俑者,逼迫清政 府签订(qiān dìng)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
又在日俄战争后(hòu),进一步侵略朝鲜,逼迫后者签订丧失主权(zhǔ quán)的《己巳条约》,意图 永久控制朝鲜半岛。

(伊藤博文(yī téng bó wén)真实影像与本片剧照)
为了抗击外侮(wài wǔ),斗争救国,争取民族独立,更为了严惩(yán chéng)这个挑起东亚一系列战争的祸首。
安重根(ān zhòng gēn)实施了刺杀行动。
事后被捕,被判绞刑(jiǎo xíng),于1910年在旅顺 慷慨就义。

(安重根真实影像(yǐng xiàng)与本片剧照)
安重根殉国后,当时的(de)中国政要名流纷纷撰文讴歌他的(de)爱💗国之举。
周总理曾说:“中日甲午战争(jiǎ wǔ zhàn zhēng)后,中朝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qīn lüè)的斗争是20世纪初安重根在哈尔滨(hā ěr bīn)刺杀伊藤博文开始的。”
2014年, 安重根义士纪念馆(jì niàn guǎn) 在哈尔滨落成。

(哈尔滨火车站旁的安重根纪念馆(jì niàn guǎn))
在哈尔滨的兆麟公园内,存有安重根(ān zhòng gēn)的 手书📖和他特有的“断指掌印(zhǎng yìn)”。

(哈尔滨兆麟公园内)
在韩朝两国(guó),他是“烈士”,也是“民族英雄”。
可是,本片(běn piàn)却非常“大胆”地采取了某种意义上(shàng)的 “反英雄叙事”。
将主人公设定成(chéng)了一个颇为 “圣母” 的角色。
影片开场(kāi chǎng),义军将士正在给 安重根 (玄彬 饰)“开会(kāi huì)”。
原因是一个月前,与日寇的一场(yī cháng)战斗中,他自作主张,放走了日军俘虏(fú lǔ)。

(《哈尔滨》截影)
被“优待”的俘虏前一刻在(zài)干什么?
在持刀疯狂斩杀,活生生地把(bǎ)一名义军士兵的头颅割了下来(xià lái)。
现在,你和他讲“活着回去”?
众人(zhòng rén)反对,这无异于 放虎🐯归山。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dí rén)怎能心慈手软。

(《哈尔滨》截影)
果不其然,被放走的(de)日寇军官带部队反攻。
义军死伤惨重(cǎn zhòng),几乎 全军覆没。

(《哈尔滨》截影)
这还不算完(wán),义军内部可能出现了 叛徒, 要彻查(chè chá)。
安重根 坚决反对, 表示不能平白无故地怀疑(huái yí)自己的同志。

(《哈尔滨》截影)
接下来,叛徒被(bèi)揪出,理应铲除。
安重根又 替叛徒求情(qiú qíng)。

(《哈尔滨》截影)
编剧和导演或许想通过(tōng guò)这样的方式,来表现主角的 有血🩸有肉(yǒu xuè yǒu ròu)。
让安重根看起来并不只是一件冰冷(bīng lěng)的刺杀工具。
但,刻画出来的却是(què shì) 优柔寡断、窝窝囊囊。

(《哈尔滨》截影)
另外一方面(yì fāng miàn),本片也在探讨战争所带来的(de) “创伤感”。
在日寇的铁蹄之下,从事(cóng shì)独立抗争,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shì)。
安重根等人不得不在山林间打(dǎ)游击战,吃不好穿不暖,背井离乡,逃避(táo bì)躲藏。
身边的战友一个个 受伤、死亡……
有时(yǒu shí),甚至对“独立运动”产生了 动摇和(hé)怀疑。
一语双关:现实中的迷路与精神(jīng shén)上的迷茫。

(《哈尔滨》截影)
这本应是个(gè)不错的切入点,可以进行一些人性方面(fāng miàn)的探讨与反思。
但,被 拖沓的(de)节奏和无用的剧情 搞砸了。
开篇(kāi piān)就用了近20分钟开会,之后安重根(ān zhòng gēn)断指明志,决意刺杀伊藤博文。
这种情感(qíng gǎn)衔接实在太过 突兀与生硬。
所有角色(jué sè)都非常扁平化, 既无个性特点,也无(wú)人物弧光。
因此,当安重根就那么“顺利(shùn lì)”地持枪扣动扳机,高喊“大韩独立(dú lì)万岁”完成刺杀行动时。
竟真的让(ràng)人感到 出戏。

(《哈尔滨》截影)
02
剧情降智
说实话(shuō shí huà),这类历史题材的影片并不好(bù hǎo)拍。
因为观众已经知道了 “谜底”, 即(jí)刺杀行动一定会发生,也一定会(huì)成功。
那么,如何有效地搭建剧情很(hěn)重要。
本片也这么做了,却显得(xiǎn de)太过 降智。
起初,义军经过研究,准备用(yòng) 炸药💊 在炸毁伊藤博文乘坐的专列。
他们(tā men)来到了中国境内寻求帮助。

(《哈尔滨》截影(jié yǐng))
毫不夸张地讲,小派看到这(zhè) 广袤的沙漠和字幕“满洲” 的时候(shí hòu),完全惊呆了。
一部名为《哈尔滨》的影片(yǐng piàn),在拉脱维亚、蒙古国取景也就算了,竟然(jìng rán)还把中国东北的地理环境臆想成(chéng)这个样子?
咱们再“严谨”点看待这个(zhè ge)问题。
历史上的满洲是指 黑吉(hēi jí)辽三省加上内蒙古东部, 这个区域内有呼伦贝尔(hū lún bèi ěr)沙地和科尔沁沙地。
可沙地和沙漠还是(hái shì)有很大区别的,凭空出现大漠景象是(shì)闹哪样啊。
为了搞出苍凉壮阔(zhuàng kuò)的氛围,连最基本的 常识性问题(wèn tí) 都不顾了?
此处郑雨盛出场,饰演一名(yī míng)厌倦了打打杀杀,改行当了马匪的(de)前义军成员。
依旧是对希望的(de)幻灭,依旧是战斗带来的PTSD……
依旧,对(duì)剧情推进毫无作用。
打了个酱油,影帝退场。

(《哈尔滨(hā ěr bīn)》截影)
安重根等人刚带着炸药💊(zhà yào)回到海参崴,日军就杀到了。
领头(lǐng tóu)的,是安重根放走的那名军官。
又(yòu)得指挥军队,又得搞情报工作,这(zhè)反派真 “忙碌”。

(《哈尔滨》截影)
更离谱的(de)一幕上演了。
计划炸毁整趟专列的(de)炸药💊,威力就这么一点?
莫不是被马匪(mǎ fěi)大哥坑了吧?

(《哈尔滨》截影)
刺杀倒计时(dào jì shí)营造紧张感,用抓内奸搞出悬疑(xuán yí)气氛。
但叙事松散,让这一切显得(xiǎn de)太套路了。
总之,整部影片 乏善可陈。
除了(chú le)角色时不时地 凹造型, 和零星点缀(diǎn zhuì)些 或彷徨或坚定的内心情感(qíng gǎn) 以外,全片都陷入了一种“没故事(gù shì)可讲”的状态。
票房直落,口碑扑街(pū jiē),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03
堵心之作
韩国(hán guó)人拍“抗日”,向来有一套。
《鸣梁海战(hǎi zhàn)》, 用磅礴的战争场景重现“壬辰倭乱(wō luàn)”中气势恢宏的浴血🩸战役。

(《鸣梁海战》截影(jié yǐng))
去年韩影票房冠军 《破墓》, 融合了“悬疑(xuán yí)惊悚”“阴阳风水”“都市传说”等元素,把(bǎ)“主旋律”玩出花样。

(《破墓》截影)
还有2017年(nián)上映的 《暗杀》, 主题和《哈尔滨》很像(xiàng),也是刺杀。
但前者做到了票房(piào fáng)口碑双收。
区别就在于剧本的优劣(yōu liè)和拍摄的用心与否。

(《暗杀》截影)
韩奸(hán jiān)在法庭上振振有词,可面对曾经被(bèi)自己出卖的队员,马上变得胆怯。
“因为(yīn wèi)我不知道啊!”
不知道会光复(guāng fù),不知道投靠的日本主子会投降(tóu xiáng)。
反派的诡辩与心虚,不靠 简单的(de)脸谱化 来传达。

(《暗杀》截影)
对叛徒应该(yīng gāi)怎么是什么态度?
格杀勿论。
不管过去多少(duō shǎo)年,不管你换成什么嘴脸什么身份(shēn fèn),都逃不脱 正义的制裁。
杀伐决断, 这才(zhè cái)是革命者,独立斗士的气质。

(《暗杀》截影(jié yǐng))
而在《哈尔滨》中,叛徒因为主人公的(de)“圣母心”, 幡然悔悟, 杀掉反派,与战友策马扬鞭(cè mǎ yáng biān)而去。
这种 强行“包饺子” 的结局(jié jú)是否有些不太走心?
回到最开始关于(guān yú)韩国电影🎬的问题。
不能否认的是(shì),由于市场萎缩、好莱坞影片倾轧、Netflix等外国资本(zī běn)的冲击,正在让韩影遭遇 “灭顶之灾”。
明星(míng xīng)、演员开始转投OTT平台,拍剧赚钱。
但真正(zhēn zhèng)的危机,或许是来自于 “用心之作(zhī zuò)”的缺失。
作品同质化,套路化严重。

(《哈尔滨(hā ěr bīn)》截影)
就拿《哈尔滨》来说,某些细节能(néng)看出来导演是抱有雄心的(de),试图把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背景相结合(xiāng jié hé)。
可是,孱弱的剧本完全支撑不起这样(zhè yàng)的议题。
影片质感显得 空洞而悬浮(xuán fú)。
反观《暗杀》,几句简单的台词,就让信仰(xìn yǎng)的坚定跃然纸上。

(《暗杀》截影)
更不必说(shuō),穿插其中的一些有趣段落,让严肃(yán sù)庄重又不无悲情的故事,也能(néng)透出些许轻松。

(《暗杀》截影)
看完《哈尔滨(hā ěr bīn)》,小派只想说——
真的有点 堵心。
倒(dào)不全然是因为城市的情怀,更多(duō)的还是源于对影片的失望。
如今(rú jīn)的网络时代,信息差在缩小。
看得多(duō)了,口味自然会变刁。
用心,还是套路(tào lù), 观众也能感受到。
希望能少一些(yī xiē)“堵心之作”,多一些 真诚与惊喜。
靠什么(shén me)去点燃观影热情?答案不言而喻。

图源于(yuán yú)网络/ 图片
软饼干 / 作者